中青报雷宇老师畅谈人物通讯采写:寻找一个意象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5-24浏览次数:1040

新闻中心讯(记者 田爽)“要善于寻找、创造‘意象’,好的‘意象’可遇而不可求,但是是我们采写人物通讯所要追求的目标。”512日下午2:30,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站长雷宇老师应邀来到7003全讯白菜网综合楼210教室,为该校教工通讯员、新闻中心大学生记者团、广播台、电视台的学生记者们作了一场主题为“寻找一个意象——浅谈人物通讯的采访与写作”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宣传策划部副部长蓝静主持。

“人物新闻写作的两大误区,第一就是人与神的关系区分不清,第二就是人与事的关系不够明显。”雷宇老师由人物新闻写作的误区开篇,引起了同学们对人物新闻写作的兴趣。他还由此指出,人物是新闻报道中的灵魂,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

紧接着,雷宇老师从沿革、采访和写作三方面展开而来讲座。

“人物通讯经历了百年的历程,自1898年开始经历了兴起、成熟、异化、回归等环节后,发展得越来越具有自然性、社会性。”雷宇指出,建国后人物通讯逐渐成熟——《伟大的战士邱少云》、《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成为巅峰之作,而后又走向异化,将典型人物“神化”为“三无”人物(无血无肉无神),但最终都回归了人性和人本身的特点,“例如《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这篇人物通讯首次披露张海迪‘曾经绝望过,想过自杀,甚至服过量安眠药’的行为背景和心理细节,这些细节非但不会有损张海迪的光彩,反而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她经历地痛苦和挫折,更能表现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性格特点,这篇人物通讯就回归了人性的特点。”雷宇举例说。

“采访分为采访目的、采访内容、采访方法,也就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雷宇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解析了采访的方法。一是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术语、懂得一些与受访者有关的基础知识十分重要。二是采访心态,一定要做到不卑不亢,采用一种平视的视角去采访。三是懂得追问,以求细节,多一点质疑,不要做受访者的传声筒。雷宇老师提到犀利的新闻人王志就是以“是这样吗”去追问,不害怕提尖锐的问题。四是把采访放到环境中去,这样有利于受访者更轻松接受采访。五是注重观察,注重行为变化,表现出个性。

雷宇老师在讲到人物通讯的写作时,强调人物通讯要注重故事性、个性、时代性、引语及意象。他指出: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十分重要;当然也要切忌将人物通讯写成小传,为英雄讳;人物通讯一定要展现出时代性,具有时代精神。

在谈到意象时,他介绍道:“意象是一种写作的抽离,一个文章的结构”。他列举了《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如《无声的世界杯》等新闻作品中蕴含的独特意象。
    讲座结束后,校园媒体记者们都觉得受益匪浅。“雷宇老师以丰富的案例,简明扼要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物通讯的采访和写作技巧,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校电视台记者董兴红这样感叹道。

【责任编辑 熊婷婷】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