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记者 周帆)6月28日晚7点,在7003全讯白菜网电信分中心的505实验室里,该校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大三学生韩帆、陈裕达,大二学生黎爽、谭颖、陈震, 大一学生吴志强边在电脑上进行各种复杂的算法,边紧盯着一旁的遥控小车在弯曲的模拟赛道上试跑着。从去年10月份开始,他们每天都会来实验室做实验,为7月18日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做准备。
“自2010年起,学院就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此项智能汽车竞赛,今年是第七次参赛。”该校信息工程学院老师薛莲介绍说,“让学生参加此类竞赛,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与市场接轨。今年我和曾鹤琼、杨祖芳、梅立坤老师指导摄像头单车组‘path finder队’和光电组‘旋风队’两支队伍代表学校参赛。”
谈起迎战此次竞赛的经历,“path finder队”队长韩帆饶有兴致的说,为了参加此次比赛,两支代表队的学生已经准备了九个月。课余时间他们除了完成作业,就是在实验室里画原理图、焊接电路板、调试程序、调试汽车、讨论算法等。“在这期间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躲避障碍物是一直阻碍我们的难题。后来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以及谈论,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整个准备过程比较枯燥乏味,但每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后,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喜悦。”韩帆介绍说,此次竞赛主要比较的是车速,该校参赛队伍的车模均采用的是高速数字硬件二值化摄像头,以及直接内存读取(DMA)的方式与控制器通信,以此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图像处理则运用了跟踪边沿检测、失真矫正、中值滤波等算法,从而对赛道进行准确的识别并分类处理。运动控制上,舵机采用简化的PD算法,电机则是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发车以及直道采用的是棒棒控制,提高了车身在高速运动下的稳定性,以及加减速过程的鲁棒性。
“学院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规划下,以‘课程实验、专业实训、职业实战’为重点,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以‘实验教学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三大平台为保障,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该校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孙宝林介绍,该学院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并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全程辅导,通过参加竞赛,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应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
据悉,此前该校代表队曾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荣获全国总决赛摄像头组二等奖,比赛成绩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居于领先水平。此外,该校还曾获得该竞赛华南赛区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起源于韩国,是一个以HCS12单片机为核心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其设计内容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汽车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能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学生的知识融合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该赛事已发展成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近300所高校广泛参与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并于2008年起被教育部批准列入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中科技人文竞赛之一。